>
早期的天启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,辟东西两市,东市位于填盍门附近的宣化坊,主要为天启居民提供日常所需的供应,如柴米丝帛布匹盆罐锅碗之类的杂货。
因此东市俗称又叫杂市。
东市按照开放时间不同,又有大市、小市、早市、夕市之分。
四条街道呈“井”
字形将东市划为九个部分,称为九井;又将货物分为九类,商贩需按照其所贩卖的货物到指定的井中售卖。
西市位于印池门附近的津威坊,主要为大宗货物的交易市场,来自于淳国的烟草和来自于宛州的布帛在这里堆积如山。
为了照顾商船装卸转运,西市没有采取东市的九井格局,而是沿泺水河而建。
胤文帝于河岸边建筑仓库,专供客商贮存货物之用,并收取一定的税钱和房钱,以充国库。
修文年间,大运河的通航后,天启的贸易枢纽作用逐渐凸现,逐渐突破了坊市分离的格局。
首先是准予游贩在坊间叫卖,继而是准许在坊间街边开设商铺,至修文十五年,于南城仁威坊设蛮市,允许蛮人在天启经商。
修文二十二年,仁帝下旨,每月初一十五准开夜市,这一制度彻底破除了坊市制在时间上限制。
商有商会,行有行帮。
天启城的街市也分为形形色色、上得了明面或者上不了明面的势力。
宛商会馆是宛州商会的商人们创立的,其目的就在于以同乡之谊或共同的利益联络宛州商人,在供应、价格上达成共进退的攻守同盟,从达到避免竞争、垄断行业的目的。
宛商会馆位于西市所在的津威坊,于修文十九年创立,由宛商自行推举德高望重者担任馆长。
凡宛商入会,需得缴纳会费,成为会员之后,便需遵守会馆拟定之规则,并受到会馆的保护。
宛商内部商业争执,由馆长从中裁断,当事商人必须遵守,若有违反或者诉之官府,则视为毁规必须退出会馆;与外部之争执,则由会馆出面调停,若调停不成,会馆亦会协助诉讼。
天启城街市上最大势力叫做金贾会,宛商多金且重同乡之谊,天启本地商人与其交易往往处于被动,便仿效宛商会馆的模式创立了金贾会,与宛商会馆对抗。
金贾会成员久居天启,当地官吏更为熟稔,逐渐扳回了竞争上的劣势。
由于每日数十艘商船在这里停泊装卸,逐渐在周围养起了数百个常居于此以装卸搬运卫生的码头伕,又叫力伕。
初时,力伕们按籍贯不同各成帮派,争抢活计。
舶商们则趁机压低报酬,压榨苦力。
世家
胤帝国有众多的世家贵族。
世家和平民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,世家不能继承祖先的军功和爵位的话,慢慢也就变成了平民。
而平民建功立业,也可以变做世家。
但是一些传统的大贵族依旧凭借他们数百年的培养和积累,被公认为声名显赫高贵尊荣的“世家”
,这些世家中,又有“七大世家”
的说法。
皇族白氏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